在美术馆里长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中,看展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很多家庭参与进艺术教育中,整个周末和假期都“泡”在美术馆里。如今,美术馆自身也在逐渐改变传统模式,愈发注重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质量。
与常规美术教育培训相比,由美术馆主导的儿童公教活动有什么特点?孩子能够从美术馆公共教育中能收获什么特别的体验?各种群体如何在美术馆公共教育中形成良性互动?秋季开学伊始,我们邀请到北京城中几家重要美术馆的馆长和公共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谈谈他们关于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发展方向的思考。
“ 美育不应该是一件冷冰冰的事情
而应该通过浸入式的氛围来培养 ”
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近距离接触原作是一项重要的鉴赏行为。作为收藏和陈列艺术作品的场所,展览提供了观众直接与作品对话的渠道。孩子们在观展时,既欣赏到作品色彩构成的全貌,又观察到局部的细腻笔触,更多地思考创作的本源。
CAFAM艺术体验活动:童话梦之声
2017年,“艺术之规——德国当代艺术”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同期举办的“童话梦之声”活动,将《格林童话》中的故事与德国当代绘画、摄影、装置作品结合,融入哲学和神话元素,以孩童化的视角对展览作品进行重新诠释,令展览空间变成了一个声音、文字、视觉图像等元素叠加重组,充满趣味的艺术现场。
UCCA儿童 阿那亚暑期游学
美术馆的建筑在设计时仔细思考展厅和回廊的空间,它们的开放性和开阔感也带来了独特的氛围。孩子们在自由走动时能感知作品的不同形状、材质、颜色,时时刻刻都有新鲜发现,宛然畅游于感官的乐园。
“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风格
这些鲜明的特质是我们珍惜的 ”
与学校教育不同,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往往没有统一参考的教案和提前框定的目标内容,而是基于导师对孩子的观察,引导他们完成自己的思考。事实上,完全摈弃个人特点的教育方式已经遭到许多反对,而越开放的选择越容易激活每个小生命自身的能动性。
松美术馆“走进毕加索”系列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美术馆的儿童公共教育部门常围绕展览内容展开,运用艺术创新的实践方法,设置系统的体验课程,注重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养成。而在引进领先艺术教育理念和课程的同时,很多美术馆也都采取了中英双语的教学模式,以启蒙开发儿童早期的语言教育。
木木美术馆艺术课堂
UCCA尤伦斯美术馆的教育方式是“生成式”课程的一个典型代表:根据不同孩子年龄段的身心智发展阶段,设立不同的发展性目标,设置适宜其自身学习节奏的课程。今年开启的第一届“小小导览员”项目,面向6至16岁的青少年儿童,在项目启动之初,就鼓励他们讲出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所以有的小朋友讲的时候绘声绘色,有的小朋友永远戴一顶小帽子,讲的时候就是一板一眼”,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张朝卫女士描述起这些“小导”们时说道,“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非常不一样。这些鲜明的特质是我们所珍惜的。”
在观看、体验和互动中
孩子成为“自我实现者”
如何引导孩子认知和欣赏艺术,真正让他们达到理解和解读的层面,并在独立的艺术实践中,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和修复,是众多美术馆公教发展面临的课题。许多美术馆对此策划了参与性和趣味性兼具的活动,丰富了儿童与艺术品、与访客互动的内容。
第一届UCCA小小导览员
为了让小朋友们在爱好中探索自身兴趣,尽情展现独特技能,UCCA通过对小导览员的培训、上岗,让他们面向各式各样的人群,随机应对临时要求和突发状况,在与访客的这种双向互动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自我的成长。张朝卫女士分享了两位小导的故事:
Lili 是个天生内向的孩子,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感情,哪怕脑子里很多想法,也未必能够去很好地去做分享。但他非常投入导览培训中,到临近结束的时候,已经写下了31篇对作品的导览词,整整上岗了两整天。他眼神里面流露出的自信,跟刚第一天的时候紧张、怯怯的样子判若两人。他的成长简直就是肉眼可见,一切习得全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第一届UCCA小小导览员
“最开始的时候我能看出来,大家是因为我是小孩,礼貌性地去给我一些鼓励”,一位小小导览员说,“后来,我就知道他们都很享受我的讲解。” 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之外,来自陌生人的肯定,让孩子体会到收获的快乐。“小导”里面最大的孩子是16岁,最小的一个是6岁,大同事带着小同事,一同经历低谷和高峰——“分享、合作、成长”构成了他们一整个夏天的关键词。
从“艺术家庭”到“艺术社区”
公共教育正在扩大其影响力
美术馆自身作为社区资源的一部分,将会更多地延伸到公共生活中来,拓展社会艺术教育的范畴。
木木美术馆欢迎家长带着小朋友一同走进美术馆,在观看的同时与展览互动,度过难忘的周末时光。每周日定期举办的家庭工作坊,让周末的家庭活动有了一个新的目的地。每期的工作坊都会涉及不同的艺术话题以及表现媒介,以供孩子和家长一起探索和体验美术馆内的空间和场域,放慢脚步,沉浸在艺术带来的喜悦之中。授课的Alexandra Ashley老师希望这些亲子互动工作坊能够让北京的家庭和孩子们有信心探索当代艺术,充分发挥动手能力,感受艺术所激发的情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我。与此同时,两代人连结起来,变成了学习的伙伴。而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将让一个家庭影响更多的家庭,更广阔的“艺术社区”由此联结。
木木美术馆在《安迪·沃霍尔:接触》展览期间开放“家庭日”
美术馆伸展枝蔓所触及之地
为更多的儿童开启艺术之门
育新学校师生在松美术馆
自2018年10月9日起,松美术馆公共教育团队特别推出“松子计划”,即将星期二设定为校园开放日,面向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所有公立和民办幼儿园及小学提供艺术观展支持,预约参观学校师生除可免费观展,还可以聆听松美术馆提供的公益艺术讲解。UCCA美术馆公益课程邀请了20间以上机构与学校等近1500名学生,包括外籍务工子女、孤儿院的一批孩子,去体验美术馆中的艺术课是怎样开启的。在未来,还将面向更多艺术教育未触达的儿童进行服务,课程包含了公益门票、儿童导览、儿童材料包、儿童手工坊,帮助他们更有效、更直接地了解、学习当代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可接触”体验活动
在去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的“可接触”体验活动和工作坊,带领来自中国盲文出版社、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同学们进研究生毕业展的展厅,用手感知毕业作品的温度。雕塑作品的纹理充满了想象与张力,造型的夸张和变形,也让带来了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触感。感到新奇的同时,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对作品进行参与和诠释,让大家体验到来自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和创作理念。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特殊教育部门在开馆历史上,还曾经举办“无声美术馆”项目,为听力障碍的儿童打开充满包容和认同的艺术之门。
木木美术馆德州地区儿童教育项目
木木美术馆的儿童教育项目则走出北京,去给不同地区的小朋友带来重新认知自己和激发想象力、创造性的艺术课程。以一节关于“自画像”的课程,启发对于自己的认识和描摹。
馆校合作
让儿童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如何把美术馆教育更好的与学校教育结合到一起,是美术馆的重要公教研究方向。
中国扶贫基金会“加油计划”师训项目
2019年3月至4月,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教师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加油计划”项目的特邀培训方,来到了广西省隆林县、云南省镇雄县、云南省会泽县的乡村小学,通过美术课程——UCCA展览“邱志杰:寰宇全图”美术馆公益课程培训,借助“寰宇全图”让老师们完成一个系统的学习,将所教授的语数英、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等全科知识,用“思维导图”联系起来,同时让老师们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和经验出发,探索艺术和自身的关联。该项目计划将连续推进6年时间,目前,项目正处于计划的第二阶段,开始着重挖掘艺术课程的内涵和对艺术的感知方式,通过培训老师去影响他们更多的学生。
一些美术馆们正在积极拓展与教研力量强的中学合作,把课程研发成符合教学大纲的体系课程,将课堂从美术馆搬进学校,通过馆校合作,将艺术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相匹配起来,起到相互补充和借力的作用,推动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Learn in art and learn through art
学习艺术,并从艺术中成长
中央美术学院的郑勤砚老师在《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现状及问题:一份基于2019首届全国少儿美术作品展的调查报告》中说道:“艺术教育的责任,不只是提供事实或展示某个文化的进程,某件艺术品来移转信息而已。为的是帮助人们成长,并且从获得的知识中,体会生命的奥秘。”
艺术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门槛,而公共教育则提供了跨越这个门槛的有效方式,使得我们找到自己的角度切入对艺术的理解,并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其实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是很近的。现在,美术馆和艺术家的支持、明星和媒体曝光带来的关注度,以及社会各界力量都会共同作用于儿童公共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重视个人和群体成长的美术馆儿童公教不同于常规培训和考学,它的目的不在于任何量化的标准或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希望孩子们在与艺术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而这些记忆将在他们的生命中持续产生影响,实现“学习艺术,并在艺术中成长”的理想。
秋季,各个美术馆的公共活动新开启
美术馆负责人们为家长准备了tips
帮助您更好地与孩子参与美术馆教育
Q: 如何选择适合的美术馆儿童公教?
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张朝卫女士:“如果对于艺术教育领域还不太了解,请多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这是最简单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个学习方式。当您对琳琅满目的课程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辨别能力,还有一个稍微取巧的办法,就是看每堂课后的作品面貌是否都长成一个样,孩子是否能够绘声绘色地讲一堆故事出来,因为艺术不止于描摹,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是无可替代的。”
松美术馆艺术总监王端女士和公教团队:“同时,最好经过与孩子的讨论,发现孩子的兴趣,有针对性的培养。基于孩子的自主选择,持续保持兴趣才是第一位,切忌因为过度报名课程而使孩子失去了对艺术的好奇。”
Q: 家长在参加美术馆儿童公教活动中的角色是?
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张朝卫女士:“除了耐心地陪同之外,还有一起学习的伙伴的角色。公共教育中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对于家长来说可能也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当孩子需要来自家庭的指导和建议时,家长需要在此方面具备更多的知识,也就需要不断地学习。通过这样的共同成长过程,其实就组成一个一个的艺术家庭,逐渐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社区’”。
Q: 家长需要在参加美术馆儿童公教活动前做何种准备?
松美术馆艺术总监王端女士和公教团队:“家长在课前尽量积极引导孩子对于课程和活动内容的兴趣,并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动脑。在您对艺术并不太了解、缺乏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更需要和孩子共同学习,虚心地去做孩子艺术上的同学而不是领导。”
*特别感谢北京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张朝卫女士、松美术馆艺术总监王端女士和公教团队、木木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为本篇文章的内容提供了重要支持。
AUTUMN PARTY VOLUNTEER
金秋十月,画廊周北京将于10月12日在798艺术区举办一场秋日派对,其中包括展览导览、乐队统筹、场地协调、餐饮服务等环节,将招募能够在2019年10月12日全天出席,并且在活动前期准备中 (2019年10月10日或2019年10月11日) 前来场地培训的活动志愿者。活动志愿者具体招聘内容和报名方式请戳文末阅读原文。我们欢迎你的到来!
延伸阅读
加入我们!画廊周北京2020正在招聘实习生
SAVE THE DATE | 画廊周北京2020蓄势待发
Click ! 在二十个“非典型”空间里
有北京艺术地图的另类打开方式
暑假剧荒?画廊周北京请您看片儿!
关停和搬迁风波之余,
北京当代艺术圈即将迎来新格局?
瑞士巴塞尔艺术展今日全面开启
有哪些中国面孔值得关注?
展览、对谈与互访,中瑞两国当代艺术交流初试锋芒